2020年是特別的一年,全球爆發新冠疫情,讓我們對生活有了新的認知和思考。在這一年,藝術圈出現了一種全新的藝術——療愈藝術。西藏剛堅時尚也參與到“療愈藝術”的創作中。其聯合藝術家米巧銘博士用藏域藝術表現形式開發了具有藝術療愈的IP衍生產品,以藝術作為情感紐帶,讓藏域的寧靜為不平靜的疫情之年帶來內心的舒緩。
2020年12月20日,“觀:樊韻吉相——對話藝術家米巧銘”活動在北京七棵樹創意園舉行。藝術家米巧銘博士、UCCA副館長尤洋、西藏剛堅時尚集團董事長張曉瑞、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非遺委主任董策力、媒體人楊絮子到場參與活動,共同就藝術療愈、西藏文化藝術、新文創時代的新思考等話題進行了深刻探討。
同時,此次活動得到了樂民公益的支持。西藏剛堅時尚將與樂民公益聯合推出春苗基金計劃,將幫助更多藏地婦女兒童。活動也得到了雲璟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釣魚台食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和藝術家米巧銘的聯名合作是第一步,未來西藏剛堅時尚還會鏈接更多的時尚IP和藝術家IP,為藏域文化藝術注入新的活力,不斷開發新的文創藝術,推動和助力西藏時尚文創產業的發展。
楊:2020年,“療愈藝術”又被提起,大家對這一藝術形式有什麼認識?
尤: 疫情期間,我們和藝術的關係發生了變化。實體空間裏,疫情把人和藝術隔絕開了,這使得我們必須要到更大的格局裏面去展示藝術。我們通過強大的網絡技術功能,把很多藝術項目放到線上。
疫情肯定會有一些沉重的東西,而藝術會有一定的療愈功能。在心理學方面來看,藝術可以喚起某種共識,喚醒一個人的價值觀,有一種精神上的共鳴互通和延展加深。
米:藝術是可以治癒心情的。當我們在觀看一個展覽或是一個作品的時候,真的可以讓心靜下來,全身心的投入到畫裏面,之前所有的繁瑣與嘈雜,都在此刻被放空,從而心情愉悦。
我希望通過學西方油畫的技法,創作出可以表達出我們傳統文化、中國元素的作品。創作《京劇人像》系列就是將西方油畫的寫實融入到畫裏面,同時也有中國國畫水墨的暈染、點彩和勾線等這些中國元素。《樊韻吉相》系列主要是把古代的文物、經典的壁畫融合在一起。我會把流傳到海外的文物、博物館收藏的文物和參加拍賣的造像用油畫重新呈現,我希望用我的油畫把歷史和文物記錄下來。還有寫實系列《馬》,這可以充分展現我們的基本功。在與剛堅時尚合作的絲巾版畫中,這三個系列都有涉及。
瑞:剛堅時尚是做藏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企業,我們是有使命感在身上的。疫情期間,身邊的藝術帶給我時間和空間上的沉澱之後,我對我們該如何去承擔這個文化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有了更多更好的想法。我們將和更多專業人士,比如米博士、尤館長這些知名藝術家,一起合作創造出更多更好的產品。我相信2021年,剛堅時尚將會帶給大家更多的驚喜!
左起:UCCA副館長尤洋、媒體人楊絮子、藝術家米巧銘、剛堅時尚董事長張曉瑞、雲璟會創始人劉月竹、樂民公益副理事長顧婷婷
楊:西藏經久不衰的強大魅力在各位心中是怎樣的呢?
尤:這裏有唐卡,有西藏文化,很打動人心。在這裏,除了色彩形式這些方面的世界衝擊,還能讓人感覺到有一種能量在身體周圍環繞,場域空間帶動一些精神層面的能量。西藏是這樣的地方,海拔越高,心靈越純淨。
西藏題材和西藏繪畫一直是我們國家的民術界一直秉承的藝術傳統,70年代很多藝術家在他們的畢業創作階段都畫過西藏題材的作品,比如説陳丹青老師,艾軒老師,何多苓老師等等。
米:西藏是最具文化魅力的藝術。它可以體現在很多種形式上,比如説唐卡、壁畫、建築、雕塑等等。和西藏的緣分是在畢業創作時,當時是需要完成一幅1.2米左右的西藏畫作,但是出於對西藏文化的熱愛,我畫了一個大概6米大的西藏畫作品。在大學期間,我創作過很多西藏文物方面的作品,所以大學畢業之後,就創作了我現在非常重要的《樊韻吉相》系列。
瑞:西藏的藝術魅力是有節奏的。第一次到西藏的衝擊——天很藍,忽近忽遠,色彩充分飽和。而想要對西藏真正瞭解,我們必須深入到西藏老百姓的生活當中。當和他們吃住都在一起的時候,你會體會到那份熱情,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零距離。這些是非常吸引人的。
董:我個人對西藏的深度熱愛源自唐卡。作為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 有着1400多年曆史的唐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唐卡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它最終訴求並不是技法的高超,而是感動。好唐卡只有一個標準,那就是見之關心,你見到它很開心,這個作品就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