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1999年就來到潘家園市場的老商户,文玩人張偉的攤位位於市場三區14排10號,逢週六日如約開攤,幾乎風雨無阻。
20餘年來,張偉有堅持,也有改變。據張偉介紹,最早她是在潘家園市場做麪塑,手下活靈活現的麪人兒成為許多人的童年回憶。隨着時代與趣味的變遷,麪塑與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張偉開始做起桃木文玩及其他工藝品批發的生意。同時,她又操持起另一項傳統手藝——手工繪製京劇臉譜。
去年起,疫情給線下市場包括很多張偉這樣的手藝人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張偉並不是急於擁抱線上直播新業態的那一個。“市場不方便進出時,我多數精力是在家制作臉譜,暫時沒有精力研究新的渠道。由於是手工製作,產出慢,價格也相較於批發品類高,但銷量也不錯。”據張偉介紹,自己繪製的方式常年如一日,從樣式到工藝,幾乎沒有發生過改變。對於為何不尋求新題材和表達方式的問題,張偉表示:“首先是自己喜歡,且傳統的手工藝也有新的市場需求。例如一些年輕客户新開的品牌店,或者酒店的最新裝飾,需要的都是最傳統的臉譜樣式。”在張偉看來,最原汁原味的表達與當下語境的碰撞,更帶有新意。
從麪塑到臉譜繪製,快消時代的手工藝人以自己的節奏應對着變化:“在大的趨勢下,可以看到一些技藝不得已退出了市場。捏麪人兒的手藝封存了,但我還是想堅持能夠延續下去的傳統手工藝。只要有時間,就要創作。一些特定手藝會過時,但是手藝本身則會歷久彌新。”張偉表示。
平日忙手藝,在週六日的潘家園市場,張偉還主要經營着桃木及工藝品的批發生意。隨着春節的臨近,桃木質地的文玩也越來越受歡迎。桃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神話故事中一個重要的符號,承載着許多吉祥寓意。談及與春節傳統相關的故事,張偉介紹,門神神荼、鬱壘,相傳就是用桃木劍治惡鬼,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張偉已經數不清自己總共經營了多少種桃木質品,單單是居家擺放的就有20餘種。據張偉介紹,桃木工藝品種類繁多,桃木劍、桃木如意、彌勒佛、壽星等都是被人們賦予了豐富文化內涵與意願的吉祥產品。
在眾多小件文玩工藝品中,一段時間內也有爆款與流行風向存在。“前段時間很流行的有葫蘆飾品,還有一種附帶轉動銅錢、帶有‘賺錢’之意的文玩把件。平日除了熟客生意,有不少直播經營者來線下拿貨,通常他們會選擇這些爆款飾品。”張偉表示自己的經營並不會特別在意短暫的風尚:“經歷了十幾二十年的市場之後,相比暢銷品,其實更看重的是長銷品。例如最普通的桃木梳或桃木劍等等。最經典傳統的題材款式也許一時間賺不了很多錢,但總是有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