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爛漫的兒童面對的考級內容就是依樣畫葫蘆,交一張蹩腳的臨摹,學生翻來覆去地畫上幾遍,通過了考級也厭煩了美術。更有甚者,疫情期間面向社會網上報名,對考生既無年齡和對應級別的限制,又可以在家考試,發個範畫(照片),玩着畫着,沒有約束,真成了兒戲。也沒有誠信,找人代筆也不得而知。從小弄虛作假,假兒童畫模式化的作品盛行。
大家不禁要問,考級有沒有標準?有關出版發行的考級資料,只有看似簡單到複雜的一個粗淺技能標準。不看也罷,看了之後,美術先賢要氣死,比如,國畫人物的考級,模仿豐子愷、李可染的,1、2級;模仿範曾、程十發的,5、6級;模仿何家英,8級……。完全是不懂筆情墨趣的藝術、藝術教育發展規律的外行在編教材,油畫考級的標準更是荒唐:一個靜物,1級,二個靜物,2級,三個……以此類推,成為導向,我們懷疑編者近似美盲加文盲。
讓教育工作者疾首痛心的是,嚴重違背兒童認知規律。比如,考素描的1~2~3級,是畫橫平豎直的石膏幾何形體,涉及比例、透視和光影,小學低年級的同學根本畫不出來,他們沒有立體的概念和空間的想象。相比較,4~6級的內容,倒是學生熟悉的靜物,相對簡單。因此,大家選擇跳級去考。
筆者參與對特長生的測試,8級素描的學生,不會畫頭像,問起相關的知識也是一問三不知,比如,幾何體的名稱,石膏人的名字和其他人文背景。最最可恨的是毫無創意的兒童畫臨摹,臨摹的是大人畫的假兒童畫、簡筆畫和美國日本韓國的卡通畫,把活生生的孩子和美術活動搞壞了。
我們不禁要問,藝術怎麼可以這樣去活動、教學和評價。在這裏,藝術的品位蕩然無存,涉及學科的知識、技能和情感何在?哪裏還有美育的人文、審美和創新的要求?我們國家的文化藝術水準難道如此不堪?辦考級的有沒有資質?披露的考級單位,操作者是單位的三產人員,他們自己不搞科研,對下屬的全國各地申請辦考級的資質要求也只有一條,能有500人蔘加考級的規模嗎?有,就可掛牌、分成。
按照所謂的考綱、教材,被平庸的教師、無知的管理者弄得取其中、得其下,兒童美術是一個特定的教育領域,不以所謂的專業訓練為目的。
長此以往考級要將鮮活的少兒美術教育置於何地?我們要的藝術素質難道就是這樣的一張證書?拿到這張證書,是不能起到鼓勵作用,負面的東西太多,影響到了教育的健康發展。
我們呼籲:美術學科育人,實踐活動鍛鍊人。勿讓考級誤美育!
首先,死記硬背單純模仿是損害兒童想象力的一把“軟刀子”。學生成了被牽線的木偶,按照買來的教材是完全預設好的套路,學生參與很少,將生動活潑的藝術課演變成了工藝品的流水線加工廠。
對於急功近利的家長老師來説,教育部文件明確規定:社會藝術考級證書不能直接作為藝術特長測評的依據。美協藝委會認為,兒童美術不是專業畫的培訓,對兒童畫的評價也不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對於目前社會上各種各樣的藝術考級,尤其是兒童畫考級,許多有識之士十分擔憂,大家普遍感到:一是認為功利化傾向嚴重,以營利為目的;二是認為將藝術教育推向純粹的技能培養,扼殺學生的興趣和創新潛能。三是加重了學生家長的課業和經濟負擔,對學生家長進行誤導。
如果僅僅是管理上的問題,還可以整頓,怎麼評價也絕對不能靠一把尺子。但是筆者認為如果對愈演愈烈的考級,不加以制止,使藝術教育(美育)去走應試教育的老路,考級導向的偏路,這是以犧牲一代代少年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為代價。